徵 選 辦 法
中心為培育未來優秀研究人才,並且提升學生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的能力,於今年暑假招聘數名大專實習生,鼓勵國內外公私立大學在校學生報名參加。
實習時間:2023年7月1日起至2023年8月31日 ( 滿足兩個月期間,可彈性調整,由錄取主題老師自行決定)
實習地點:國立台灣大學
生活補助:10,000元 x 2個月
**外地學生請提出需求證明,可代為預約學生住宿系統,然無法保證住宿。
**若代為申請上學校宿舍,需自行負擔住宿費,特殊需求者請於申請書註明,可另案考量。
應聘條件:公、私立大學在學學生
應備資料:1.申請動機(含自我介紹) 2.主題志願與順序(兩個主題以上) 3.各學期成績單 4.其他(如住宿需求)
報名時間:2/13(一)至2/28(二)止
錄取公告:3月底 **審查過程期間視需求安排(視訊)面談**
應聘方式:填寫報名表單 2023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暑期計畫報名表
實 習 課 題
主題一:CCS灌注誘發地震監測與模擬
在CCS上下游鏈結中,灌注CO2時會產生地下應力擾動,進而誘發微小地震,建立即時地震監測技術是非常重要的資訊,可以用來判讀地下構造的穩定性與否。另外,根據當地地質條件模擬灌注後CO2的傳輸路徑可以用來預測CO2灌注後可能的移棲狀況,得以提供事先評估CO2可能滲漏的風險,是CCS上下游鏈結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本主題將會涵蓋地震AI自動判識與即時更新、微震應力分析、地下震波速度構造變化監測、CO2傳輸模擬等面向。
參與老師:郭陳澔、莊永裕、曾泰琳、洪淑蕙、郭家瑋
支助學生人數:4
主題二:碳中和潛力場址評估-地球物理調查及應用
臺灣開始邁向淨零排放,其中離岸風電或碳封存更是發展目標,而地質及地物調查則是評估綠色能源及碳中和開發場址的必要技術,本專題將透過海、陸域地質地物實測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實際應用於潛力場址的初步評估工作。
參與老師:許鶴瀚、戚務正、蘇志杰、郭陳澔
支助學生人數:4
主題三:地熱與碳封存場域勘查與監測之地球化學方法設計與應用
在全球碳淨零的風潮下,如何發揮台灣自然環境的特有條件,達成永續發展是我們的共同挑戰,其中地熱資源與碳封存場域的勘查是地質科學專業知識與技能能夠發揮所長之處,而地球化學方法在兩場域之先期勘查與持續監測中均扮演重要角色。本主題將對台灣的地熱與碳封存潛在場域進行地球化學勘查,運用各種地球化學分析技術來解析與模擬場區內進行的水岩反應、熱液活動,並盤查背景環境碳通量,設計合適的地球化學監測系統,做為取用地熱資源與封存二氧化碳時兼顧碳淨零與環境友善開發的基礎。
參與老師:劉雅瑄、林立虹、王珮玲、朱美妃
支援學生人數 : 4
主題四:由高山到深海-陸源物質源匯的同位素地球化學指標與岩心紀錄
自然界陸-海源匯變化是氣候、構造和風化作用之間複雜相互作用的結果,此一變化歷程可透過對地表過程(源)的研究及海洋沉積物岩心(匯)的分析進行重建,並建立沉積物傳輸過程、時間尺度及埋藏歷史。本主題將利用新建置的岩心非破壞性檢測技術,挑選適合的海域沉積物岩心及陸上流域樣本,進行同位素地球化學、岩石礦物組成、天然放射性核種等多重替代指標分析,作為未來評估自然(氣候和構造)和人為(農業和城市化)的空間和時間變化對沉積物源的通量、傳輸速率和滯留時間的影響。
參與老師:蘇志杰、王珮玲、黃致展
支助學生人數:3
主題五:哪裡來?有多少?有多快?從沉積物紀錄中重建台灣紅樹林區域沉積物有機碳來源、含量與累積速率。
減碳要怎麼做?除了工程方式、地質封存與生活行為的調整之外,我們每日生活可以觸及的環境中也提供了許多可以吸收碳的儲藏庫!其中紅樹林透過生長氣根的方式得以適應河口快速變動的環境,這恰好也讓細顆粒的沉積物容易累積。但紅樹林區域的沉積物可以累積多少有機碳?速度有多快?來源是陸地或是海洋?還有許多需要釐清與探討之處。本主題預計將進行紅樹林地區岩芯採集,透過岩芯描述,地球化學分析,以及放射性核種剖面結果來回應上述之問題,為將來台灣紅樹林作為減碳行動的一部分打下基礎!
參與老師:羅立、施路易、蘇志杰、王珮玲
支助學生人數:2
主題六:地熱場域野外地質探查
地熱為未來綠能重點發展之一,詳實的野外地質調查,可以提供較高精度的地表地質資訊(包括地層、裂隙、構造的特徵、分佈、架構),有助於鑽探驗證前,作為初始地下地質模型建構的基礎,更是後續儲集層模擬參數的來源,為地熱探勘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別是台灣的重要地熱場域,皆位於快速抬升區域,詳實的野外工作,更有助於解析造山運動的形式與特徵。本計畫將針對重要的地熱場域,進行高精度的地質製圖,同時配合地球物理觀測與地化分析,多方位的建構地熱場域的地質模型。
參與老師:陳文山、黃韶怡
支助學生人數:2